這篇文章分析的很好!!!裡面多次提到PacifiCare就是我這次作的報告所檢驗的健保公司,裡面提到心臟病病人監測的儀器,就是ALERE System,病人每天把vital sign輸入到儀器裡,data就會自動輸入PacifiCare內部的系統裡,如果偵測到有狀況發生,就會自動通知醫生,請醫生主動跟病人追蹤. 另外文章最後還提到醫療品質報告,那個就是Quality Index Profile,他們把跟他們簽約的醫院及醫師聯合診所評分,分了很多個categories,最後還給了排名,所以好與壞就一目了然.

這些剛好都是我的報告內容的一部份,看到台灣文章出現相同的東西,還真是有趣的發現呢!!

http://www.cw.com.tw/

醫療體系大體檢

作者:譯/蘇育琪 4,1,2005 /第320期

誰說看病要在一個地方搞定?分工合作醫療更順利。
 整合照護 省下大把銀子
 現代醫療體系最大的問題之一,就是缺乏整合。急診時到當地醫院,小病看家庭醫師。但愈來愈多的慢性疾病,如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,需要的是從家庭醫師到醫院的整合性照護。高效率的協調整合,可以提高醫療效果、降低醫療成本,但卻很少做到。國際經合組織的報告指出,「醫療機構、醫院及醫師,經常各自為政,對病人的整體狀況、病史、在其他醫療機構接受的治療、或其他醫師開的處方,都資訊不足。」

但美國加州的凱瑟.普門奈特(Kaiser Permanente),是個例外。成立於一九四五年的凱瑟.普門奈特,是個健康維護組織(HMO),為全美八百二十萬個保戶提供醫療服務。它擁有許多醫院及醫療組織,它的醫師聯合執業,自我管理,支領固定薪資,而非採績效制度。這樣的架構,使凱瑟.普門奈特得以發展出整合性的醫療照護。

 全球對抗愛滋病、肺結核、瘧疾基金會的執行長理察.費克曼,對凱瑟.普門奈特的成效,相當推崇,他在一項仍有爭議的研究中,拿凱瑟.普門奈特與英國的國民保健體系(NHS)相比,結論是:在平均每人所得醫療資源相同的條件下,凱瑟.普門奈特的表現較佳。費克曼指出,造成差別的關鍵因素,在整合,「凱瑟.普門奈特的整合度——在預防和治療之間、在住院和門診之間,或是在基層醫師和大醫院間——都遠高過NHS。」

 這使得凱瑟.普門奈特能以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醫治病患,其中又以昂貴的住院支出節省最多。

 造成差異的原因,在於凱瑟.普門奈特花費極大心力,規劃病人的醫療流程。病人入院時,醫療人員就已經計劃病人的出院事宜。這個策略,「不只出自管理人員,醫師也全力支持,因為這是良好的醫療,」費克曼指出,制度性地規劃病人的醫療流程,十分重要,因為「這裡、那裡各拖延一點,加起來可能拖過四十八個小時。」病人也喜歡這個制度,因為他們覺得受到醫護人員的關照。

 凱瑟.普門奈特的做法,學來並不容易。但有一個較容易應用的方法,可以整合醫療照護使之更好,就是資訊科技。

 資訊科技有助於避免許多醫療疏失。包括電子病患資料卡在內的電腦系統,可檢查劑量是否正確,並告知醫師,病人可能還在服用哪些藥品。電子病患資料卡也有助基層醫療體系與大醫院之間的整合。

 世界各國正大舉增加資訊科技在醫療上的應用。德國投資十八億歐元,發展電子病患資料卡,預計在二○○六年初施行。法國衛生部長飛利浦.杜斯特布樂茲,已宣布要將病歷電子化。

資訊科技改造英國病歷 在美國,政府開始負擔部份醫療費用後,聯邦醫療保險(Medicare)將要求醫師必須用電腦開處方給老年人。「這已經不是會不會做的問題,而是如何做的問題,」Medicare的馬克.麥克科里蘭表示,資訊科技將在新的老人慢性疾病管理計劃中,扮演吃重角色。例如位於加州的健保公司PacifiCare,就利用數據機與心臟病患連結,每天檢查病患是否按時服藥。

 企圖心最大的,是英國。目前英國的病情紀錄,仍是書面記載。有些地方醫療體系雖有電子化資料,但片段零散,重複的比例相當大。新計劃的目標,是建立全國性的電子系統,總共投資六十億英鎊(約一百一十億美元),是全世界最大的民間資訊科技計劃。預計在二○○七年之前,所有的處方單都以電子方式開立,並傳送到藥房。在二○一○年之前,醫療專業人員可利用這個系統查詢病患完整的資料。

 以資訊科技在其他服務業的表現來看,它也可望為醫療產業降低浪費、提升效率。不過,即使顧慮病人資訊的安全性,醫療產業應用資訊科技的步伐,也實在落後太多了。

消費者仲裁醫院存亡?
 隨著消費者自付健保額度的增加,

 醫療品質一如市場上的貨品,表現不佳的也將滯銷?

 療市場長久以來的問題,有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法:讓消費者自己做選擇。

 一般人認為,醫療服務的消費者,資訊不足,無法做適切的決策,全委由醫師做決定,因而消費者的力量無法展現。所以有些醫療經濟學家主張,政府應出面,扮演強大的單一買家,以與醫療提供者抗衡。

 但這種看法,日益受到挑戰。即使在醫療界,也愈來愈多人認為,醫療必須以病人為中心。隨著慢性疾病日益普及,「專家病人」在管理及控制自己的病情上,已能扮演關鍵角色。證據顯示,比起被動的病人,專家病人能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更好的效果。

 網路,是醫療消費者的絕佳裝備。二○○二年的一份報告發現,美國有超過七千萬人曾經使用網路搜尋醫療資訊,更有六百萬人天天使用。隨手可得的資訊,使得美國人對醫療服務的成效,非常不滿。「消費者認為,醫療費用高得嚇人,但品質卻有問題,」國家品質確保委員會(NCQA)主席瑪格麗特.歐坎安表示。

 這種現象,提供美國私人健保產業改變的機會。它們推出自付額較高的健保,試圖讓消費者分擔更多責任。加州柏克萊大學的詹姆斯.羅賓森認為,代表健保業進入消費者的時代。

 要提高自己的健康照護主控權,消費者不但要保險,還要儲蓄。美國政府新近給予醫療儲蓄帳戶稅賦優惠,使得美國人更樂於儲蓄,以支付新增的自付額。這種帳戶,屬於勞工,而且轉換工作時可以帶著走。

 強調消費者的重要性,也會對醫療提供者產生影響。史丹佛醫院院長瑪莎.馬許承認,消費者部份負擔提高,會給醫院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。但是,這仍不足以帶來根本的轉型。提高消費者的部份負擔,未必就能抑制醫療支出。例如瑞士,消費者部份負擔的比例非常高,但整體醫療支出佔GDP的比重,高居全球第二,僅次於美國。

 目前,醫療改革的重點,應放在促進提供者間的競爭。這需要健保單位及政府等醫療付費單位,扮演更積極有效的買方角色。目前,他們因為資訊不足,無法了解醫療品質。利波夫洛哥集團(Leapfrog Group)的蘇珊娜.德班珂表示,目前醫療服務的買方,「不管賣方是好是壞,有沒有犯錯,都付一樣的錢。」因此,發展品質標準及報告檔案,將有助提升醫療市場的透明度,帶來重大改變。
病例計酬將淘汰爛醫院 四年前成立、致力提升美國醫院水準的利波夫洛哥集團,則選出三項能使醫療照護更為安全的要點:藥品處方電腦化、重症加護專科管理、高風險療程集中在專業臨床經驗豐富的醫院進行。在涵括全美一半人口的地區中,已有六○%的醫院針對上述三項要點提出評量報告。現在又新增了二十七個項目,與原先的三項整合起來,成為品質指標。

 在美國西岸,PacifiCare利用內部理賠資料,整理出醫療院所的品質報告。例如洛杉磯郡中,表現最好的醫療團體,比競爭者便宜二○%,而品質高了二○%。

 PacifiCare從一九九八年開始公布這些資料,消費者隨之用腳投票——每年有六.五%的保戶,轉到表現最佳的醫療院所。

 在其他國家,改革的目標逐漸放在醫療照護的供給面。重點之一,是推出論病例計酬的「前瞻性」給付系統。澳洲和瑞典已採行這套系統,英國和德國也正朝這個方向發展,預計將在四年內正式施行。一如在美國,這些措施一開始會帶來正面影響,因為表現不佳的醫療院所將無所遁形,給醫院提升效率的壓力。但政府必須承受得住隨之而來的壓力——在英國,部份醫療院所可能因這套新的系統,損失三○%的收入。德國醫療協會主任克里斯多福.富科指出,「許多醫院將因此倒閉。」

 不過,如果沒有進一步的改革,這些新的給付系統,可能會退化為另一種型態的價格控制。好消息是,許多政府在推動新給付系統的同時,也提升醫療院所間的競爭。在德國,政府推動整合性醫療計劃,範圍遍及基層醫療單位與大醫院,並鼓勵形成新的醫療群,以執行這項工作。「這是到目前為止,降低大醫院及其他醫療單位間藩籬最重要的措施,」柏林科技大學的布思表示。

 歐洲醫療體系日見進步,但美國醫療供給面的競爭態勢,卻有退化跡象,令人憂心。新一波醫院間的合併風,使醫院地位更形強勢。雖然合併主要發生在非營利機構,但仍不免發生濫用權力的現象。卡內基.美隆大學的經濟學家馬丁.蓋諾爾發現,不管是營利或非營利機構間的合併,都可能造成價格上漲,幅度高過五○%。

 總之,新的醫療改革,帶來無限希望。與先前的防堵政策不同,這些改革的目標,是醫療市場的結構性問題。這些問題,使得醫療體系在極度浪費的情況下,價格仍不斷上揚。不過,醫療體系要真達到物超所值的水準,還有許多地方亟待改善。(The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,London 2004譯自《經濟學人》二○○四年七月十七日)  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TT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